大基建取代房地產?2022迎來“新舊模式”轉換之年?
核心摘要:國內基建從2018年開始陷入低速增長(增速5%以內),尤其基建領域的預算,這幾年一降再降,但受到疫情影響疊加經濟低迷,政策面開始對基建有明顯的傾向,那2022年會成為基建大年嗎?▌什么是基建以前的基建主要以老基建為主,比如2008年的4萬億經濟刺激,主要投資的就是“鐵公基”等老基建,但隨著經濟發展,最近幾年基建又
國內基建從2018年開始陷入低速增長(增速5%以內),尤其基建領域的預算,這幾年一降再降,但受到疫情影響疊加經濟低迷,政策面開始對基建有明顯的傾向,那2022年會成為基建大年嗎?
▌什么是基建
以前的基建主要以老基建為主,比如2008年的4萬億經濟刺激,主要投資的就是“鐵公基”等老基建,但隨著經濟發展,最近幾年基建又有了新內涵,說白了就是具有一定科技屬性的基建,又叫做新基建。
老基建俗稱“鐵公基”,主要針對的是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基建和公共設施。
新基建就完全不同了,涵蓋了5G基站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以及城軌交通,涉及了7大領域和相關產業鏈。

在這7個領域其實可以分為3大類:信息網、交通網和能源網。其中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屬于信息網;高鐵、城軌、城際屬于交通網;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智能電網屬于能源網。
可以預見,老基建增速放緩是必然,因為大興基建的時代已經過去,全國鐵路、公路、公共設施基本健全,未來老基建的作用更多是托底,穩定國內經濟發展。
從國家發展層面看,新基建即將步入高速增長期,信息、交通、能源等領域將帶來一輪新基建的高潮,2022年很可能是新基建爆發元年。

▌為什么要啟動基建
首先我們要明白國家啟動基建的目的是什么。國家大興基建的最大目的是穩定,2008年金融危機時候的4萬億就是為了穩定大局,2022年也同樣。
目前市場上已經有很多企業受到經濟下行的壓力,經營困難,根據統計,2021年底我國靈活就業者已經達到了2億人,失業潮已經出現。
所以當市場無法有效的消化勞動力以及資源時,國家就會通過基建投資將多余的勞動力和資源動員起來,基建投資下也會帶動著多個行業的流動,使社會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民眾也會有一定的工作以及收入。對國家來說能夠充分就業、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穩定永遠是放在第一位的。
2022年部分重點基建領域投資預計已經接近2萬億,尤其是大數據中心以及水利工程項目,都在5000億以上。此外,5G基站、工業互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等項目投資也都超過了1000億。

從“十四五”規劃看,“兩新一重”是基建的重點。“兩新一重”指的是“新型基礎建設”、“新型城鎮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
①對于新型基礎建設投資,數字經濟產業和數字化應用場景是關注的重點;
②對于新型城鎮化建設投資,保障性租賃住房、舊城改造以及管道改造和建設等是關注的重點;
③對于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投資,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特高壓輸電通道建設,以及國家水網骨干工程和交通強國建設工程等是關注的重點。
傳統基建領域的重點是交運、水利以及能源基地等基礎設施。比如山東計劃公路沿線建設氫/油、氫/氣、氫/電混合場站;江蘇計劃到2025年建成商業加氫站100座、力爭建成23座過江通道;河南計劃實施359個總投資2471億元的重大水利項目、實施10個縣農村供水“四化”項目等等。
2022年新增專項債已經提前下達了1.46萬億,參考2019年和2020年提前批新增專項債在一季度的發行比例以及專項債發行到落地投資的滯后性和穩增長的需求,估計今年上半年專項債落地投資新增額可能會超過萬億。

如果這樣的話,那今年上半年廣義基建投資增速可能會超過10%,不論是政策面,還是已經啟動的項目,都在預示著今年是基建大年。
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表示要保證財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適度超前開展基建投資。一是信貸投放力度加大,項目審批適度放松。二是優質項目逐步增加。預計,將重點投向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社會事業、城鄉冷鏈等物流基礎設施、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國家重大戰略項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向。此外,還將聚焦促進區域和地區協調發展的短板領域和涉及重大民生的城市管網建設等。
專項債發行具有“前置效應”。從專項債發行到實物工作量的形成有時間差,一般大約需要一到兩個季度,這意味著2021年四季度專項債發行提速將在2022年的一季度逐步顯現其效應。在專項債發行節奏前置的基礎上,2022年全年基建投資都能有較好表現。